传统文化

门插艾、做香囊、包粽子、饮雄黄,看古人如何过端午
作者:小编
时间:2023-06-22    阅读:539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早在吴越之地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大量与端午有关的诗词和书画作品流传于世,让我们通过先贤留下的作品来观赏当时种种热闹景象。


书画中看端午


image


射粉团是一种唐代宫廷比较盛行的游戏。《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角黍就是粽子,粉团则是类似麻团的一种点心,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


image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的功效;古人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剪成虎形称为“艾虎”;古代的妹子们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


image


角黍即粽子,以箬竹叶包黍米,是阴包裹阳之象。目前所见最早记录粽子的文献是晋代周处的《风土记》。周处说到粽子的另外一种做法,就是把很肥的乌龟煮烂,去掉骨头,拌上盐、豆豉、蒜、蓼等调味品,与黏米放在一起,名字叫“俎龟黏米”,也是粽子的一种。


image

汉代以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的丝线,扎成“长命缕”。这五种颜色很有讲究,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系在臂上,可以驱除瘟病、避邪止恶,同时还是一种饰品。


image


采药草是最古老的端午习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特意在端午这一天采集百药有两个目的,医学的目的和辟邪的目的。


image

从汉武帝开始,端午赐枭羹给百官食用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枭被认为是一种恶鸟,在端午节这一天赐大臣枭羹,其政治象征意义是驱逐恶人、奸臣。


image


端午节的重要节日活动当然是为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死去,老百姓划船追赶拯救,驱散江中鱼鳖,以免屈原的身体被吃掉。后人为了纪念,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


image


鸲鹆(qúyù),其实就是俗称的鹦鹉。古人发现了野生的鸲鹆有模仿人语的能力,于是将其捕来有意地调教驯化,而这个调教的最好时间据说就在每年的端午。


古诗词中品端午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据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其中的“角黍”便是粽子的古称。可见到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包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梁实秋散文集《雅舍谈吃》中,更是直接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



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隋书·地理志》记载在屈原投江后,“士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舟小,莫得渡者,鼓棹争归……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其实,“龙舟竞渡”早已出现。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中提到,划龙舟之习俗早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龙图腾以祈求避免水旱之灾。随着时代的发展,赛龙舟这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也逐步流传至海外,并被世界各地人民接受和喜爱。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因此我国不少地方有端午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端午插艾”是我国一项民间习俗,以艾草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起到辟邪祈福的作用。丰子恺的《端阳忆旧》中便提到,端午的早晨要制造蒲剑,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持艾簪蒲额头王”,端午时节用雄黄酒在额头上写“王”字,意在消毒防病。在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中,说到端午使用雄黄酒的另一种风俗——放黄烟子。在炮仗中灌上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丢在橱柜下面,据说可以熏五毒。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

 

还融合祈福消灾、辟邪防疫等

 

众多民俗于一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数千年的传承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来源: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综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