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教育界流行着一句话: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兴趣。我对这句话本来是万分赞同的,但通过十年的教育观察和体验,我最近开始对此有所反思。反思的结果是,教育不能仅仅迁就孩子的兴趣,还要用一种向上的理想牵引孩子。
钱穆先生说:“施教之标格日迁就,受教者之智慧日窒塞。”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孩子的天性和爱好。尊重孩子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教育,这当然没有错。但我们需要反思两个问题:
首先,孩子所有的兴趣都需要尊重吗?呵护孩子的天性和爱好,固然是万分重要的。但孩子的有些兴趣是需要节制的。比如,把一本书和一个手机游戏或动漫放在一起,大多数孩子自然会选择手游或动漫,因为屏幕上鲜亮的色彩对孩子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玩手游或看动漫也确实不如看一本高质量的书费脑子。所以,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大多数孩子会选择相对轻松的事情来做。但是,长期沉迷手游和动漫首先对孩子的眼睛不好,其次对孩子的颈椎不好。如果手机上瘾,更会导致严重的学习障碍和心理障碍。所以,有些兴趣需要我们尊重,比如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游戏精神等。如果我们合理利用这些兴趣,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但有些兴趣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我们一定要适当节制。人性中不光有“善良的天使”,还有“堕落的鬼魂”。所以,“唯兴趣”,甚至“媚兴趣”可能会出现很大问题。
钱穆先生说:“我们学校之宗旨,重在人文精神。”
其次,兴趣作为教育的“基础”是我们引导孩子热爱学习、尊重知识、追求真善美的起点,而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很多教育实践开始出现“唯兴趣”,“媚兴趣”的倾向,把“基础”变成了“高标”。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我们现在一上课就先问,孩子有兴趣吗?孩子们愿意学习吗?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出发,固然可以吸引孩子对课堂内容持久的专注,从而让孩子爱上我们的课堂。这没有错。但是,如果为了让孩子上课“感兴趣”,于是课程设计就变得浅薄幼稚,课堂内容就变得肤浅低幼,课堂形式就变得华而不实,课堂氛围就变得浮躁喧嚣,这是断不可取的。孩子的天性是爱玩,有趣,我们做教育不可忽视孩子的天性。但在“玩”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对知识的持久迷恋,对引人向上的理想的不懈追寻,终究让孩子具有完整的人格,成就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为有趣而有趣,为玩而玩,热热闹闹却什么也学不到。一切有趣的方法,都是为最终的教育目的服务。我们不能“得荃而忘鱼”。
钱穆先生书法
我们也不能走回说教、灌输的老路上,把自己认为的“正确思想”,“崇高理想”强加于学生。但我们需要用贴近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尽量多的了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做好自己,并立志为人类社会的某一方面进步奉献力量。我们不能做教育真理的“独裁者”,也不能做“教育马戏团”的“娱乐明星”。一定要把握好某种度,达到“中庸”的境界。
钱穆先生在他的《文化与教育》一书中,表达过一个观点。他说:“今日中国学校中对于本国文字之教育,我无以名之,名之曰‘迁就之教育’。夫教育宗旨本在悬一高深之标格,使低浅者有所向往而赴。迁就教育则不然,教育者自身无标格,乃迁就被教者之兴趣与程度以为施教之标格……日亲浅易之读物,永不能达高深之了解。施教之标格日迁就,受教者之智慧日窒塞。”所以,我们“施教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需要“有助于其(学生)情感之陶冶,意志之锻炼,趣味为提高,胸襟之开广,以至传统文化之认识,与自己人格之养成。”(钱穆,《从整个国家教育之革新来谈中等教育》,《文化与教育》二四四-二四五页,北京:九州出版社)也就是说,教育是要为学生树立高深之标准,让学生有所向往,努力追求,而不是一味迁就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钱穆先生书法:慎独
1959年3月2日,钱穆先生在“新亚书院”第17次月会举行艺术专修科第一届毕业授凭奖词时说,“每一个青年在学校,应知有四样重要的法宝。”第一样是知识,第二样是技能,第三样是自己的品格,修养。而第四样法宝是“自己的人生理想”。钱先生说:“任何一专门学者乃及一普通人之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理想乃及学术思想,全需在社会大群之现实境况与夫文化大体系之繁复机构中,而有其意义与价值的。我们学校之宗旨,重在人文精神,便是要诸位从认识第一件第二件知识与技能之修习外,进而获得第三第四件法宝,即自己人格之锻炼,与自己理想之建立。”(钱穆,《知识、技能与人生理想之完成》,《新亚遗铎》,九州出版社)可见,钱先生认为,人格修养和人生理想的教育才是最高层次的教育。
民国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老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在他的《西潮•新潮》一书中也写道:“理想、希望和意志可以说是决定一生荣枯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兴趣才能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蒋梦麟,《西潮•新潮》,三十一页,浙江大学出版社)蒋梦麟先生也认为,兴趣只是为了“启发理想”,是辅助的作用,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蒋梦麟先生说:“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兴趣才能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很多学校,仍然不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僵化的教育方法强行灌输官方、校方或老师认为的“绝对真理”。这种教育与尊重个性,启发智慧、唤醒心灵、树立理想的教育相去甚远,实则是“反教育”的“洗脑”。但部分学校“为兴趣而兴趣”,把课堂变成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游戏场”或“马戏团”的方式也不可取。如何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热爱知识和智慧,不懈追求利人利己,达人达己的人生理想,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